解體諸因的圖像 

預告:關於解體諸因不知為何竟越寫越多,所以預計分成三篇。今天這篇是純粹解構、明天則是心得感想、後天是漫畫…這一切都是在理想狀況下的假設。先發出預告,這樣應該比較不會拖稿 >_<




    先來個無聊的疑問。日本官方好像沒有對這系列有確定的命名,但是常見的說法應該是「タック&タカチ」=「匠與千高」系列,但是尖端小說標示「匠千曉系列」,漫畫《十六秒間的密室》卻是成了「高瀨千帆系列」。……為什麼會有那麼微妙的差異?
是因為主打的群眾不同嗎?
 
        為了防止自己拖稿結果沒機會寫到抱怨所以先寫一下……那個再生紙真的很沒保存價值的感覺阿 T口T。雖然說這樣很輕,我也相信再生紙沒有比較便宜好了,可是再生紙很難保存,會買書就是想保留起來阿 >口<。不要吃定推理小說眾不會像BL小說眾那樣群起圍攻,迫使你們把書回收重印所以就繼續沿用好嗎?
        呼~喊出來舒服多了。
 
    自從在《謎詭I》看到《解體諸因》的介紹後,就一直期待這本書出版。第一個原因是「匠千曉」聽起來很好聽 (喂) ,再一個原因是這是個短篇集,可是看似無關的短篇卻在最後匯聚在一起,這是我很喜歡的手法。
 
    而且他又和日常之謎扯上關係。

 
    這本書真的很特別,看完之後可以理解為什麼曲辰介紹說是日常之謎,但寵物先生卻又將他自日常之謎派排除。
 
    若《十八之夏》日常到令人質疑:這真的是推理小說嗎?那《解體諸因》則是推理太多,讓人起疑:這究竟哪裡日常了?不過要將它丟入本格派,好像還是有些距離。
 
    偶然翻到舊報紙上的報導,於是開始與到訪的友人開始討論起一年前的分屍案;在相親宴上談論日前所見,一個婦人突然買下書中所有有裸女的書籍和分屍案的關係…。在日常生活中開始討論案件的始末,結論是否正確不重要,因為既不是警察也不是受委託的偵探,只是朋友間的閒聊、推理打發時間。在日常與非日常之間搖擺,這也是《解體諸因》的魅力所在。而且經過這樣「日常」閒聊的敘述,分屍案不血腥不駭人,好像變成水果要怎麼削皮一樣的話題。
 
        不過這麼做還是有點缺點:案件相關的人物都被平面化了,而且案情討論完後故事就結束,顯得倉促。整體來說,有著和《完美無缺的名偵探》相似的味道。
 
    最近正在重溫宮部美幸的《鄰人的犯罪》,看到〈賀電殺人〉時,在想:如果男方沒有警官的身分,兩個人只是在婚禮後的閒聊,討論出可以接受的答案後就結束,那是不是和《解體諸因》的味道很類似?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occus 的頭像
    coccus

    coccus的推理空間

    cocc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