狂野的夜.jpg 

基本上是篇負評,不過是出自於超主觀的因素。是說,哪篇書評是客觀的呢?

 

 

本書借用了五個美國作家,換想他們生命中最後一段時光。但這完全不是我會想找來看的書,甚至,如果不是讀書會指定,我根本不會知道這本書的存在。

 

每本書的讀者群都不一樣,就像考試類用書是給要考試的人看的。而《狂野的夜》則是給「看書」的人看的。如果你不認識書中所描寫的作家,就無法充分享受這些故事,甚至會覺得莫名其妙。更慘的是,當你對這些作家只略知一二時。

我對愛倫坡和愛蜜莉‧狄更森的了解極少,前者只讀過幾篇短篇、後者的認識則是來自高中的英文課本。所以當我看完前兩篇時,感到非常的不解與憤怒。

 

高中時讀過漢代的古詩十九首,對某些後世的解讀感到厭惡。為什麼只要是閨怨、相思,就一定要扯到小人當道、浮雲蔽日?是解讀的人自己官場不得志才會這麼說吧?《狂野的夜!》也給我類似的憤怒,為什麼一定要把這些人描述得如此不堪呢?後來,多查了一下這些人的生平,才比較了解這其中的來由。

 

所以,後面三篇,我改變閱讀策略,先看文末的簡介再回頭看文章,才比較了解作者想表達的東西,也比較能平靜的看待這些文字。只是,也沒有太多的感想。馬克吐溫戀童、詹姆斯的同志櫥櫃、海明威酗酒好色…so what?只能說這本書讓我看了實在浪費,就對推理小說的出版不太了解的人看了《超‧殺人事件》會看不懂書中的梗一樣。

 

狂野的夜,對某些人來說,也許是個奢華的享受。但對我而言,只是一場噩夢。

 


ps. 朋友說我這篇心得看起來很怒,我想是因為導讀的原故吧。

我以為導讀是要讓讀者在進入書之前有些概念:作者的企圖、在歷史上的定位 or so on。如果在錯誤的認知下閱讀一本書,對書和讀者都是一種傷害。就像這本書的導讀,不但沒幫我帶入狀況,反而讓我更加火大。

 

「我不贊成在一本文學作品前面加上一種叫「導讀」的東西,尤其是臺灣的導讀風氣之盛,評論者丟出幾個文學術語,讀者懶惰地照指示囫圇吞棗,這簡直是升學參考書文化的延伸。」

 

那你幹嘛寫這篇文章啊 (/‵Д′)/~ ╧╧

 

如果沒有導讀,我不會了解日本推理小說的脈絡,更進一步的被吸入而無法自拔。對我來說很重要的東西被批評了,而且是莫名其妙的說法,所以我超怒的=皿=##

 

他想批評那種只丟出文學術語讓讀者囫圇吞棗的導讀,就這樣,請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艘船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occ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